培養學生全球溝通力 南市雙語教育將持續穩步前進
【透傳媒記者杜忠聰/臺南報導】為從小培養學生全球溝通力並落實教育機會均等理念,南市不分偏遠或市區,漸進推動校校皆雙語,讓偏鄉孩子也能享有雙語教育機會,從106學年度的試辦計畫,至自110學年度起全面推動雙語教育,由各校依其特性、師資及資源條件,自主發展可行的雙語教學模式,目前無論是百人以下的偏鄉學校或市區學校皆有各自特色,家長也逐漸看到學生的改變。
市長黃偉哲表示,臺南市有高達4成的學校是偏遠學校,沒有補習班,外部學習資源相對較少,學生雙語學習需要仰賴學校環境支持。教育局於110年7月發布「臺南市教育局雙語教育中程計畫(110-113學年度)」,錨定全市雙語教育的推動方向,期待在教育機會均等與因地制宜的原則下,讓全市無論是城市或偏鄉,所有學校的學生都能在既有的基礎上,有計畫的穩健推進,達成校校皆雙語的目標。
教育局鄭新輝局長表示,為協助各校實現2030雙語教育目標,南市自110年10月率先建置雙語教育中心、雙語教學輔導團,並在行政與教學端,建置完整的配套措施與支持系統。112年3月更組成「雙語入校協作小組」,由具雙語教學推動經驗的教師,入校提供協作諮詢,協助各校漸進發展以學校為本位的雙語教學模式,讓領域雙語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該領域的學科知識,也能發揮英語沉浸式的學習效果,達成雙語教學的目標。
教育局表示,領域雙語教學並非全英語式教學,而是由老師在教學過程中,因應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,兼採中、英語文為溝通語言,領域雙語教學的目標,仍是以學科知識的學習為主,英語只是其中的溝通工具之一。
坔頭港國小沈姓家長表示,孩子就讀坔頭港國小,一所偏鄉小校,原本擔心孩子的英語程度會比不上市區的孩子,但學校在推動雙語教學計畫後,雙語課程及英語課程,已逐漸提升孩子英語的聽、說、讀、寫能力,英語程度應該不亞於城市學校,孩子回到家裡有時也會分享在學校雙語課程學到的知識。
坔頭港國小蘇老師說,在接觸雙語教學前,原本以為雙語教學是在課堂上要以全英文教學科,後來在學校雙語共備社群的陪伴下,才發現雙語教學並不是要用英語為主要語言進行教學,而是以中、英語為溝通媒介,進行學科教學的一門課。
另一位坔頭港國小高老師說,當初以英文老師的身分進到這所偏鄉小校教書,在學校雙語課程的安排與支持下,從完全不懂,到理解雙語教學對孩子確實可帶來不少好處。他上的是雙語音樂課,因為是雙語教學,所以先把原本的課程解構再重新設計,將教學步驟切得更細,孩子學起來也沒想像中的困難,反而讓老師與學生玩得更開心、學習更有成就感。
在偏遠學校文昌國小就讀四甲的張同學說,二年級剛上雙語課時會聽不懂,但老師利用活動及影片引導大家學習,現在已經四年級了,也聽懂老師的指令、會和老師用簡易的英語對話。三甲朱同學表示,上雙語課很有趣,他會模仿老師用英語打招呼,也會和同學用國語及英語來演戲。
後壁國中是一所位於臺南與嘉義交界的偏鄉國中,擔任雙語視覺藝術課的簡老師表示,剛參與雙語社群時有點不安,但現在已逐漸進入狀況。他和許多非英語科的教師一樣,會擔心自己的英文能力不夠好,但一段時間後,了解雙語並非像翻譯一般的制式化,並不需要使用艱深的長語句,只要很自然的在教學過程中,掌握課堂的領域重點,用一種以上的語言作說明(英、中、臺都可以),並搭配全校性的課室英語,持之以恆,全校的師生就慢慢習慣了。如果正向看待雙語教學,其目的雖然是要強化學生的英語文能力,卻也是教師自我精進、省思成長的機會。
官田區隆田國小校長陳立祐表示,學校從最初採三校共聘外師、到雙語試辦學校、再到雙語教育A類學校,一路走來,確實看到師生質與量的變化,學生從靦腆不敢說英語,到現在校內生活用語逐漸上手,例如排隊去上科任課前的整隊口令、跑步前用英語做熱身操,都是校園日常。該校三年級的何姓家長也分享孩子回家後,在日常對話會中也用冒出英語單子或簡單句型,覺得孩子比以前更不怕英語學科了。
隆田國小將英語生活化,雙語團隊建構出讓學生有機會使用雙語的平台、教師也建立起互相討論分享的平台。二年級的Sandy老師表示,只要雙語學科老師能留意英語表達的語速與該學科的學習重點,就可確保學生在雙語教學過程中掌握學科知識,一樣可以有效教學。
教育局補充表示,培養學生具備全球化的溝通能力,推動雙語教學是大多數家長的共同期待。各國對雙語教育的推動各有不同環境背景,沒有任何單一推動模式可供複製的,臺灣必須走自己的路,也需要時間。南市雙語教育已推動有年,未來會持續在現有基礎上穩健推進、滾動修正,並建立在地化可行的雙語教學模式,讓所有學生都能享有雙語教育機會並提升全球溝通力,以符應大多數家長的教育期待。